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连年高位运行,如何保持粮食生产的后劲儿?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秀东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保证耕地面积和质量的前提下,良种的突破、常规种植技术的普及是实现粮食增产最主要的两个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持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种子和耕地作为两大要害下大力气来抓,而保持粮食生产的后劲儿,更需要我们在种业方面持续投入和突破。”王秀东指出,实现粮食增产,就要持续追求实现良种的新突破。 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粮食增产主要靠种子,持续将高产作为品种审定的关键目标,仍然尤为重要。”王秀东说。 另一方面,王秀东提到,在田间常规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我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户百姓科学种粮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他以黑龙江农垦和普通种植户的大豆收成举例,“在农垦的大机械和标准化作业下,大豆的亩产一般都可以达到200公斤,但如果是小农户,在机械化水平不高、对于农时的把握也不十分精准的情况下,大豆亩产维持在160公斤上下。”王秀东认为,这也说明农户对于农业关键技术的普及和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仍有许多需求。 “当然这些增长空间和投入,都是要建立在一个比较好的土地基础上的。”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截至2030年,我国将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同时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逐步提高亩均投入水平,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一般应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王秀东指出,随着资金补贴的进一步到位,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质量也将进一步提高,按照规划,届时农田的质量和产出能力、抗灾能力、资源利用效率都将得到提升,这为我国粮食继续增产提供了进一步可能。
(文章来源:新京报) 文章来源:新京报铭冠知识网 https://www.sz-mgzs.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