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植物系列的护肤品 http://www.beautywonders.cn/newsinfo/34.html 这是专为回答一个粉丝,而写的文章。 他在我一篇帖子下问:民国的特务工资收入有多少? 前两年,我曾经写过一篇研究民国法币的文章,加上最近在看沈醉的回忆录,刚好不用怎么费劲,可以为我的老铁,粗略解答一二。 我们可以从特务的工资、民国工资和居民消费水平,等方面来说,大体上就知道那时的特务的收入状况了。 民国特务配图 先说特务们的工资。 特务,应该指的是国民政府的情报人员,搞暗杀的那种。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以戴笠主持的军统局作为代表,来说此事。 再具体点,不妨把他的特训班,作为研究个案。 因为一个社会无业青年,一旦进入这个班,就有了工资,毕业分派了任务,就成了标准的军统特务一枚。 根据沈醉的说法,从抗日一开始,戴笠就想开一个正式的特务培训班,目的是开展对内斗争。 戴老板 一开始,是想在上海或南京办。 但没想到抗战一开始没多久,上海和南京就沦陷了,只好逃到武汉筹措此事。 他把校址选到湖南,初定长沙。 后来长沙空袭多,最后定在了常德北的澧[lǐ]县。 具体点,在临澧县的原县立中学旧部。居城外,交通便利,又相对隐蔽。 性质上,它原定位是,军统内部重要干部的培养。 后来,招生出现问题,出现了许多夫妻学生、母女学生,偏离了初衷。 归属上,戴笠本想挂在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特务处。但军委不答应,戴笠只好利用自己的职权,把它挂在中央警校。 因为当时,戴是中央警官学校的一个主任委员。 1938年4月,特训班定名为“中央警官学校特种警察人员特训班”。 招生的人员,起初主要靠军统内部特务的介绍。因而,拉亲朋好友过去的不少。 条件是: 1,思想可靠,身家清白。 2,18-25岁,不分男女,初中毕业即可。后来招不够,年龄扩大到30。 3,身体健康,无暗疾,无显著特征。比如脑门上一个痣之类的,一眼就辨别出来了,不好隐蔽。 第一期所招学员,多为流亡失业青年,湖南周边的居多。如,山东、河南、江苏等。 后来发现女生少,又让学生介绍学生,于是,夫妻学员、母女同学、兄弟姐妹同处一班的现象,不少。 即令如此,当这些孩子们进入校门,上了一段时间课后,发现学的是杀人放火、逮捕投毒、跟踪绑票等阴招,一个个也都打了退堂鼓。 在那个国家危亡的时刻,年轻人和现在一样,多是一腔热血,要参军打鬼子的。 他们以为进这个特训班,是杀鬼子技术来的,没想到学得是这些东西,而且要杀自己人。 为此,特训班注重了思想政治工作,威逼利诱,严加看管,防止逃脱。 同时,学校把学生的待遇提升上去,在学校训练期间,每人每月发12元生活费。这下,渐渐稳住了不少人的心。 要知道,12元在当时,一个人一个月吃饭都用不完。 一个学生,一个月伙食费,最多用四五元钱。所以,每月还可以结余八九元的零花钱。 这收入,在外边得干苦力,也不一定能挣这么多。 同时,学校还发衣服,统一的灰布军装。 有吃有喝有衣服穿,还比照国家正式军队落实待遇,这下让大家都有了归属感。 首期招了1100多人,最终留住了人才。 戴笠亲自抓特训班,后来搬到黔阳,一直对特训班很重视,培植了许多心腹。 今天主说学员待遇,所以其人员发展和培训内容等,就不再多述。 特务也有证 戴笠为培训班争取了不少待遇,比如,学员毕业后,都是按照“少尉”的待遇来领工资的,每月40元钱。 而且,特训班的人才抢手,晋升快。 由于他们工作以一当十,接触秘辛,侍人心腹,所以很容易得到大人物的信任,走上升官发财的捷径。 特务未毕业,工作方向都基本敲定,所学专业有的是情报,有的是爆破,有的是游击,因人而异。 这些人进入特务实战后,犹如打仗中的一支远距离狙击枪、杀手锏,在关键时刻往往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 所以,他们的待遇比当时的一般国军军官还要高,并且任务完成后,奖金、特别费用等,都会大笔砸来,非普通人的工薪可比。 具体情形可脑补007。 特训班学员毕业证 当然,但如果学艺不精,空有特务名头花架子,也是拿不到那么多钱的。 据沈醉自述,一些组员毕业后,如果工作无突出表现,则只能拿到固定的生活费。 生活费不同的小组,费用也不一,通讯组稍高,每月100元,其他组员的,三四十到100元不等。 组长的另有100元的特别费用。 可见,当时一个人三四十元,就可以维持在城市的正常生活了。 这个标准,也是戴笠指导设计的。 在他看来,一个特工生活费发得多了,便会让人产生贪图享受的惰性:不用好好工作就能拿不少钱。 这样的设计,让一个特务必须要靠奖金才能财源滚滚,只有卖命打拼,为组织效命才能有奖赏可拿,否则只能领取维持基本生活的钱。 如此,既可节约庞大的开支,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戴老板真不愧为老板,这管理学思维,堪为经典,颠扑不破。 说了特务毕业前后的一般收入后,我们还有必要对当时的商品价格,和工资购买力,有个粗略的认识。 民国时期,货币形式不一,银元、法币、金圆券等,在不同时期都是国家的主流货币。 特训班在1938年建立,此时的主流货币,是法币。 法币是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强制推行的国家法定货币,是纸币,公民完粮纳税、国人公私款项,皆用此钞票。 白银、袁大头、银元什么的,都是政府禁止流通的(事实上似乎没有禁止流通)。 法币由国民政府财政部三大银行控制、印发,成为抗战初期,维持国家财政稳定的基石。 但后来,由于通货膨胀,大量印币以弥补收支失衡,导致物价飞涨,最终葬送了法币。 及至败退台湾前的金圆券,更是滥发滥用,自掘坟墓,巧取豪夺,只为收刮黄金。在此不述。 一个人一月领100元的生活费,在特训班成立前后,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据研究者考证,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在抗战前后,是完全不一样的。 1935——1937年,大概可以买2头牛,或更多。 1938年,只能买1头牛; 1939年,只能买1头猪; 1940、1941年,只能买一袋面了。 当时的工资水平是啥标准呢? 据当时《文官俸给表》载: 抗战前,国民政府官员的工资,最高的特任官,平均税后为每月754元法币,这钱能买1万多市斤大米; 最低等级的三级委任官,税后月薪为59.8元?法币,能买8300多市斤大米。 在1930年前后,城镇普通人的工资,一般只有十几元,大学生毕业,起薪80元。 如此看来,特务在校时就发12元,毕业后就起薪40元,加入工作组就100元以内,还不算奖金,这个收入,远非普通劳动者能拿到的。 一份收入一份工作,应该说,特务能拿到这么多,也与他随时暴亡的职业特点有关。 ——飞春读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