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张爱玲:内心强大的女人,敢于孤独

2021-11-22| 发布者: 维新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文/宁小璃歌德说:“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其实,除了令人...
绝地求生 http://www.xthdc.com/list_10/7028.html

文/宁小璃

歌德说:“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其实,除了令人欣喜的灵感,生活中很多影响一生的决策,也都是在孤独中做出来的抉择。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会孤独,不能与孤独成为朋友,那么人生多少会失去一些精彩的时刻。

林清玄讲过一句话:

“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迷惑。”

敢于孤独,有时候也是内心强大的一种象征。

民国才女张爱玲的一生,就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内心强大的女人,是如何直面孤独的。她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承受了苦痛与孤独的折磨,但是最终,她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归属,直面了孤独,强大了内心。

在书籍《张爱玲传:也孤独,也灿烂》中,作者详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张爱玲,在这里,你将了解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也将透过她的故事,看见另一个充满可能的自己。

01少年时,以书为伴

张爱玲出生在没落贵族之家,祖母是著名清朝大臣李鸿章之女,博学的家世渊源,总会在后人的成长里留下一些踪迹。

虽然到了张爱玲这里,家底远不如曾经辉煌。但她到底是官宦之家的后人,母亲又格外重视让孩子上学堂。所以,张爱玲四岁便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学绘画,弹钢琴,识文断字。

七八岁就开始熟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名著。众多名著中她最为钟爱的,要数《红楼梦》,年方十几就敢于对《红楼梦》进行改写,用词干练纯粹,是一般人不可比的。

后来母亲为了追求自由离家出走,父亲终日以烟枪为伴昏昏沉沉。

生活中没有了母亲的陪伴,也得不到父亲的关怀,还要承受继母的苛待。这给张爱玲的人生埋下了缺爱的伏笔,但又因为这种落寞的情感空白,张爱玲获得了潜心阅读的空间。

年少的张爱玲,对书籍寄予了无限的期待,她在书籍的海洋里,学会了与孤独共舞;书籍也因此成为了,她无边暗夜里的寄托。

02青年时,以书为友

读书时期的张爱玲,对于读书,更是痴迷,经常到了忘我的地步。

在香港读大学时,恰逢战乱,飞机每日在楼房上空轰隆隆地盘旋,捉摸不定的轰炸声,总让人疑心下一秒就会发生在身边,整个香港人心惶惶。

乱世中,有人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四处敛财,唯恐人财两空。

但是张爱玲,却选择坚守在图书馆,选择以书为友,以书舒心。甚至飞机就要逼近图书馆时,她仍然没有急着逃离,她心里在想:至少等我读完这本书吧。

这种独守初心、忘我不移的态度,越发奠定了她承受孤独的能力,也越发强大了她的内心。

张爱玲对书籍的热爱,超脱了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人,也超脱了今时今日的众生。丰富的阅读,细腻的观察,对人物变迁的敏锐感受,为张爱玲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资源。

书籍和文字,成为了她内心的铠甲。

03中年、晚年,以笔为爱

雨果曾说:“孤独是一笔财富。”

张爱玲一生中遇到了两个男人,第一个男人是我们熟知的胡兰成,尽管这个男人几次三番背叛了她,孤傲的张爱玲却也曾选择了原谅,想来,这与她少年时的缺爱有着莫大的关联。

最后一次被背叛,她终于决定放过自己,她给胡兰成写了一封诀别信,信里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了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从热烈到清冷,她到底还是内心温热,即便诀别了,也还是把自己大部分的稿费,给了落寞的胡兰成。

没有了爱情的张爱玲,急需一笔谋生,创作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这一时期,她的《白玫瑰与红玫瑰》正式诞生。

她用自己的稿费,过上了想要的生活,赢得了自己的成就,孤独成为了她生命中的财富。

36岁那年,张爱玲遇到了生命中第二个男人,美国剧作家赖雅,这个男人对张爱玲发自内心地欣赏与爱慕,可惜身体欠佳,婚后两次中风。尽管张爱玲对他不离不弃、照顾有加,十年后赖雅依然去世了。

幸好她还有笔、有书、有对文字的热爱,她更有敢于面对孤独的强大内心。

04写在最后

《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独处的时候,安静自在,不用周旋于别人的情绪,也不必刻意判断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归一个真实的自己。”

愿你在每一次的独处时光里,都能找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也希望你在那些独处的时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感时刻。

当然,我更希望你也能拥有张爱玲一样强大的内心,希望你能在她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人生信仰。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维新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维新网 X1.0

© 2015-2020 维新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