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侦探调查取证 “白天收到通知,晚上就限电停产”,近日,十几个省份为了完成控制能源消耗的年度目标,对省份内的企业实施停工停产。为什么要实施限电停产?除了控制年度的能源消耗,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虽然如今,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发电形式多样,但我国目前还是以火力发电为主。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煤炭的需求量大是一个铁铮铮的事实。 煤炭的使用量从2006年28.6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20年49.8亿吨标准煤,在这十四年间几乎增长了一倍。 而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信息,2021年的1月到8月全国用电量累计547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一、二、三产业的用电量都同比增长。 现在,随着煤炭价格暴涨,我国经济的运行成本整体上升;用电量的增长,也使得能源供应紧张。除此之外,根据政府披露的信息,限电停产也是为了实现2030年的碳达峰目标。 “碳达峰”是指在2030年后,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到达最高点之后,排放量逐步下降。而“碳中和”指的是指群体或是个人直接或间接生产出多少温室气体,通过节能减排、植树等形式来抵消,实现零排放。这两个概念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转型。 在这两个概念下,国家严格控制能源的消耗,推出“能耗双控”的举措。“能耗双控”是指对能源的消费强度和总量都进行控制完善。简单来说,各地有不同的能耗增量控制目标,政府要管控当地的年度能源消耗量不超过这个目标。 而为了完成年度能源消耗目标,地方政府就要升级管控措施。地方政府通过限制高耗能的企业用电的总量,限制用电时段,提高电价等方式去促进能耗的减排。一些地方甚至画出标准线,控制能源的用量。诸如,云南政府要求工业硅、黄磷减产90%,水泥产量压缩80%以上等等。 而由于今年疫情好转,国内复工复产,江苏、广东、浙江等10个省份上半年的能源消耗早早就超过预警,政府便只能通过下半年的限电停产来管控。 除了完成年度能源消耗目标,其实限电停产背后还涉及到一场大国博弈的金融战。 目前中国由于疫情控制得当,快速实现复工复产,于是国外的订单便源源不断地回流到中国。看似是一片大好的趋势。其实不然,由于国内生产的原材料几乎依赖进口,当需求增加时,原材料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中秋节前,限电停产的通知已下,却出现原料价格不跌反涨的现象。高耗能产业首当其冲,钢铁、水泥、铝价等产品的价格也创新高。 你可能会想,出口时提高制成品的价格,也能赚到钱。但现实是,越多的企业想着分一杯羹,加入进来,随着生产的产品数量暴涨,到了出口时却供过于求,竞相杀价,最终价格跌落下来,谁也挣不到钱。 更严重的后果是,当全球产能恢复,市场上出现更加便宜的原材料和商品,中国的成品就失去竞争力,只能低价甩出,血本无归,甚至是面临破产的风险。 除此之外,国际资本趁着全球疫情,疯狂印钞,哄抬原材料的价格,试图把上游的通胀转嫁别国。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进口国。目前美国国内通膨压力大,如果美国大量进口我们的廉价商品,等同于蚕食中国企业的利润,来帮其降低通胀压力。 疫情期间也有部分企业粗放式地扩张,盲目地扩大生产,想着依靠低效产能,获得低廉的成本优势,赚一波快钱,这其实是扰乱市场的供需关系,更不利于中国企业对外的产品议价。 我国推行限电停产能引导企业对外涨价,通过减产使原材料价格稳定下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提升销售价格,从而不让美国转嫁其通胀压力,保护中国企业。 推行限电停产,从国家层面来看,既是是为了完成碳达峰的目标,持续推动我国产业升级,产能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是保护中国的企业在出口时的利益不被蚕食。 通知下达后,企业停工停产,倒逼企业谨慎接收订单,切勿着眼于蝇头小利,盲目扩大产能;又能推动企业的优胜劣汰,推动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倒逼落后产能,实现经济转型。 转型避免不了要经历阵痛。与其等到疫情过后,其他产能复苏,还不如企业把握主动权,主动转变生产方式。 然而,推行限电停产在执行层面,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不能采用“一刀切”“简单化”等做法。限电停产的通知下达后,一些省份通知不到位,不给企业缓冲时间,直接断电,使得部分企业可能面临到期交不了货,违约的风险。 限电停产,推动能耗双控势在必行。政府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同时借助资本市场进行整合,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 |